
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
撰文者:林侑澂
萬眾矚目之下,2022年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(ART SOLO)於本周末在台北市花博爭艷館展開。做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(畫廊協會)旗下、繼台北藝博之外的另一場展版型藝術博覽會,ART SOLO不僅僅分享了優秀的藝術品和新的藝博會模式,也提供了台灣藝術產業許多可供觀察之處。那麼,「個展X展版X藝博會」將為觀眾們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呢?
從喜愛藝術的觀眾到畫廊從業者們,關心藝術的人們從ART SOLO的籌備期開始,就密切而審慎地觀察各階段的動態。就已公開發佈的訊息統計,2022年台灣將會有超過12場的藝術博覽會在各地舉行。這其中不乏多場是首屆、第二屆或重啟的活動,於是藝博會、畫廊和觀眾三方,形成了複雜的「相互選擇」關係。來自海外的藝博會品牌今年也再次投入競爭,很直接地延伸出「引進海外藏家VS稀釋台灣藏家」的產業問題。畢竟時間、經歷和資源不會是無限的,此情此景對於展示方或參觀方都會是不小的挑戰。於是乎,「展出內容是否重疊?」和「藝術品的需求是否擴增?」就成為了持續被討論的兩項指標。
ART SOLO為了避開藝博會形式的同質性,在策略上一開始就以個展的原則邀請藝術家團隊進場策展。並且以制式的白盒子形式(統一尺寸、不提供客製化的油漆或隔間選項),讓各團隊在相同的條件下展示自身的實力。或許觀展體驗上,尚無法與畫廊自身空間的策展同等。但這樣子的模式,能夠塑造出舒適度更高的觀展體驗。許多個展甚至是以階段回顧展的方式,同時呈現出二到三種種系列階段的相互關係。使得觀眾們能夠以更完整的方式,清晰地感受藝術家與藝術品的發展脈絡。
在設定上,ART SOLO選擇了更注意觀展角度與感受的展覽形式。在許多的個展之中,都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團隊關於原創性與獨特性的策展追求。這樣的條件設定,對於藝術家和策展團隊都會是更高的挑戰。也驅使著各個展間,都自然顯現出更具有感受與記憶價值的個展。當藝術家的創作軌跡完整而專注地被展現,觀賞展覽的節奏會自然被放慢。最終,觀展舒適度和脈絡完整性提供了觀眾們新的體驗,為ART SOLO奠定了相當特殊的優勢。
在當代幾乎各種產業都面臨著迅速的變化,新的課題不斷出現。如同台北市的美術館園區計畫,全國各地都已經進入新階段的美術館時代。公私立的美術機構,發表的展覽規格不斷提高。自從海外的藝博會品牌進入台灣,觀眾們也更直接地接觸到了全球範疇中的藝術品。在生活美學越來越進化的今日,自然也誕生了更大的收藏需求。這讓「藝術品的供需」成為藝術界越來越關注的提問。
若以近年的趨勢觀察,需求穩定提升是肯定的。尤其二代藏家和新進藏家紛紛在度過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後,展示出了旺盛的興趣與實力。這一群新世代的藝術愛好者們,成長於訊息取得迅速、自由自主的時空背景。當美學更加多元並普及,藏家們有更多條件去辨別、瞭解自身的喜好。從喜好藝術到收藏藝術,藏家們更願意做功課、提高素養。這一群藏家對於藝術品喜好的判斷更加有主見,各種新舊類型的接受度也更廣。如今能發現陌生藏家在進場之前,經常就已經對於展覽有相當的瞭解的情況。而當做出判斷後,往往也更加「勇於出手」。
面對種種趨勢,台灣藝術界正在不斷的摸索中,積極地群找新的可能。正面迎上瞬息萬變的藝術潮流,ART SOLO 以最直接的方式提出觀點:「辦好展覽」。雖然在肺炎疫情下許多的跨國活動都必須暫緩。但回歸到藝術品的本質,「將個展並列」的回應方式或許是最實際的做法。當66位全力以赴的藝術家一起投入、一次性呈現大量的個展時,個展之間的競合關係顯得更加明顯。這樣的氣氛會是考驗,也更加激發出了藝術家團隊在策展專業上的潛力。而當展覽辦好,許多的課題也自然能夠迎刃而解。
這生活節奏快速的今日,有時候「在假日進入畫廊觀展」成為了忙碌中的奢侈。ART SOLO 在同一個場域中邀請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家,提供了相對無壓力的個展大集結,對於藝術愛好者們自然是值得期待的發展。綜觀展場之中,可以稍微觀察到水墨、抽象作品略少,動物、風景、反映疫情的作品較多。許多青年藝術家則是展現出探索精神,試著將作品與NFT技術連結。畫廊在ART SOLO 中的選件策略,或許可以做為之後趨勢觀察的起點。即便本屆的重啟遇到了肺炎疫情,尚有許多面向能夠進步。但展場中依舊可以感受到藝術家、畫廊團隊積蓄的底蘊及活力。隨著一屆一屆的修正、進步、累積,相信在不遠的未來,ART SOLO 模式也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藝術世界的關鍵指標。